東南網8月8日訊 7月10日至8月5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聯合福建中醫藥大學,組建由閩臺兩岸學子組成的“故諺新傳”實踐隊,深入福州、三明、龍巖、漳州等地開展“探尋閩臺中醫諺語 傳承優秀中醫藥文化”的暑期實踐活動。實踐隊通過收集整理閩臺醫藥諺語、參觀醫藥“非遺”項目、參加座談、進行問卷訪談、進校宣講等方式,體悟閩臺中醫藥文化的神奇魅力,探索閩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模式。 尋訪醫諺 探閩臺醫藥文化之“貌” 中醫藥諺語是閩臺醫藥文化的“活化石”。實踐隊先后查閱閩臺各地圖書館藏,訪談8位醫生、方言學者、當地老藥工,共收集60本諺語文獻和15萬字相關資料,輯錄閩臺醫藥諺語2000余條。實踐中,隊員們分工梳理、解析語義、甄別諺語的科學性;同時,了解到閩臺各地豐富獨特的醫藥習俗,感受到諺語鮮活飽滿的生活氣息和閩臺兩地醫藥文化同源共榮的根脈關系,越了解就越感受到諺語中的養生理念與防治智慧的價值重大。隊員們紛紛表示,這些中醫藥諺語既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展現了閩臺醫藥民俗源流關系,更是民眾健康的“活教科書”,亟需加以挖掘保護和創新利用。 守正創新 悟醫藥文化傳承之“道” 實踐隊深入福州、三明、龍巖、漳州等地,參觀5所中醫院和6個國家、省、市醫藥“非遺”項目。在福州市壺山林氏祖厝珍壽堂,實踐隊聆聽傳承人介紹,學習壺山林氏內科歷經九代、近300年創新古方劑型、融合互聯網技術普及中醫藥文化的創新精神。在客家祖地寧化,實踐隊了解源自宋代的客家擂茶歷史,沉浸式體驗了客家擂茶文化,驚嘆客家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寓藥于食的醫藥習俗。在龍巖中醫院,實踐隊參觀了龍巖首個“中醫護理門診”部,了解院方自制的茶飲、藥枕、膏方等針對亞健康群體的創新性“藥方”。實踐隊員們紛紛表示,深刻體悟到中醫藥文化“以人為本”的核心內涵,感受到中醫藥文化源于生活、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在新時代薪火傳承、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發展動力。 融合轉化 思醫藥文化傳承之“方” 實踐隊先后走訪5個縣市的醫藥單位并與負責人開展座談交流,積極為醫藥文化的傳承建言獻策。在與三明市衛健委、文藝館、文聯、文旅等部門座談中,實踐隊了解到當地編撰鄉土藥膳、中醫藥文化申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成果,就如何傳承當地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資源,精準有效地服務民眾等問題展開了討論。隊員們建議融合現代互聯網技術,運用沉浸式、立體式體驗方式,將當地藥膳、醫藥非遺項目由文字傳承轉化為產品運用,融入民眾生活,激發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生機和活力。實踐隊還表示,三明醫藥、文化等部門可以多方協作,挖掘保護當地醫藥諺語,進行聲像、文字留存,賦能醫藥文旅項目,例如開展醫藥方言諺語比賽、編寫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教材等,用喜聞樂見的醫藥諺語表達形式,喚醒民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記憶與認同。 勇擔使命 行閩臺醫諺之“用” 行有所悟,學有所用。實踐隊員們將所思所想進行記錄,并根據所見所聞嘗試讓醫藥諺語走出書本,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隊員們先后走入四地市五所中小學宣講中醫藥諺語。在烏山小學,宣講員將通俗易懂的諺語以互動游戲形式呈現,開展夏日健康教育,點燃了小朋友們對于中醫藥文化的探索興趣。在寧化一中,實踐隊為學生們開展題為《跟著諺語學養生——高三學生的衣食住行》健康講座,從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調節情志、勞逸結合四個方面,借助鮮活生動的諺語,傳遞養生原則方法,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認同感。 今后,實踐隊將發揮語言文字與中醫的專業特長,結合方言調研,探尋更為古老的中醫文化,同時以新一代青年的獨特視角,創新傳承方式,為閩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利用注入青春活力。 據悉,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共組織41支實踐隊,近500名學子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圍繞遷臺記憶、方言調研、鄉村振興、地方文化、社會服務等領域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向祖國大地這本“無字之書”習本領、學真知、長才干。下一步,實踐隊還將繼續把社會觀察、知識積累、實踐思考等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性意見、舉措和調研報告,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誓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供稿)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