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過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忘了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8月5日,寧化縣翠江鎮北街社區一幢普通的民房內,96歲的王秀容手捧父親王盛油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向兒子劉振平和女兒劉秀喜講述背后的革命故事,一再叮囑他們要感恩黨,永遠跟黨走。 劉振平今年65歲,他一直珍藏著外祖父王盛油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將它視作“傳家寶”。自劉振平記事起,母親王秀容就經常向他講革命烈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他的曾外祖父王富崇和外祖父王盛油三兄弟的悲壯故事。 父子五人參加革命 淮土鎮團結村地處閩贛邊界,距寧化縣城約30公里,毗鄰紅軍長征出發地鳳凰山村。團結村至今還傳頌著王秀容家庭一門四忠烈的感人故事。 據《福建省寧化縣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以及寧化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調研結果,革命時期團結村王家有四位烈士:父親王富崇、二兒子王盛油、三兒子王盛春、四兒子王盛財。 王富崇生于1877年,育有五子:長子王盛振生于1898年,次子王盛油生于1901年,三子王盛春生于1909年,四子王盛財生于1912年,五子王盛洲生于1917年。 團結村人多地少,國民黨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為了擺脫生活困境,王富崇帶著幾個兒子學做豆腐。一家人一邊種地,一邊做豆腐賣,生活仍舊貧困。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改變生活現狀,反抗國民黨剝削與壓迫的愿望十分迫切。 “1929年3月,紅四軍由江西石城途經寧化,向長汀方向挺進。在鳳凰山村宿營時,紅四軍在五通廟大坪的樟樹下召開群眾大會,朱德軍長站在一條長板凳上,向群眾宣傳黨的土地革命思想,強調紅軍是窮人的隊伍,號召廣大貧苦工農武裝起來,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工農民主政權,人民當家作主。”寧化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伊仕鵬說。 過了兩天,王富崇帶著兒子到鳳凰山街上賣豆腐,聽說很多人聽了朱德軍長的報告后,紛紛報名參加紅軍,跟著紅軍鬧革命,王富崇心里很是激動。“紅軍的革命思想、嚴明紀律和良好作風,猶如一陣清風,在王富崇父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他們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種子。”劉振平說。 1932年2月起,王富崇父子五人先后加入革命,這在當地一度傳為美談。王富崇與四子王盛財分別任淮陽鄉、羅坑鄉蘇維埃貧農團代表,積極宣傳紅色思想,組織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 1932年6月,王富崇的長子王盛振參加紅軍。1934年10月,他跟隨部隊踏上漫漫長征路,在一次對敵作戰中身負重傷,被迫留在當地療傷,成了失散老紅軍。“按推斷應該是在湘江戰役中負傷,留在貴州療傷,傷未痊愈時他還給家里寫過信,想讓家人寄點路費,無奈家人被反動派殺害,根本沒錢給他,他只好一路乞討回鄉。”劉振平感慨道,王盛振回到家鄉時還帶著部隊發給他的水壺,后娶妻生子,直至1955年因病逝世。 次子王盛油擔任淮陽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為配合紅軍開展革命活動,他號召淮陽鄉的群眾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劣紳,讓窮苦的百姓有飯吃、有田種。因表現出色,王盛油先后被任命為少共淮陽區委書記、少共寧化縣委書記、少共寧化中心縣委書記。 三子王盛春擔任寧化游擊隊隊長。他組織淮陽鄉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反動分子,配合當地紅軍開展剿滅刀團匪斗爭。 “我的小叔子王盛洲是個殘疾人,智力也有問題,不然他也會跟著父親去參軍。”王秀容回憶說,看到家人紛紛參加革命,小叔也曾多次鬧著要參加。 父子四人共赴刑場 1934年10月,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約1.4萬人開始長征。國民黨反動派隨后對蘇區進行“清剿”,白色恐怖在蘇區不斷蔓延。 王富崇父子所在地淮陽鄉也無法幸免。為了保存實力,王富崇父子四人開始轉入地下斗爭,經常奔走于鳳凰山周邊,幫助游擊隊傳遞信息,配合游擊隊秘密開展工作。 國民黨在淮陽鄉實行“清鄉”,血腥鎮壓革命群眾。1935年2月,因壞人告密,王富崇父子四人不幸暴露身份,被國民黨鏟共義勇隊抓捕。“如果不是壞人告密,國民黨根本不會懷疑我爺爺,那時他已經58歲了。”王秀容感慨道,爺爺王富崇被抓的時候,他還在鳳凰山街上賣豆腐,聽說當時他不肯走,國民黨鏟共義勇隊就用匕首猛扎他的腿。 為了從四人口中問出更多信息,鏟共義勇隊將王富崇父子四人關押在鳳凰山村,嚴刑拷打,但父子四人始終守口如瓶,不向反動派屈服。鏟共義勇隊惱羞成怒,便將父子四人用一根麻繩捆綁在一起,準備押往淮土殺害。 押送途中,王富崇父子四人經過自家門口時,七歲的王秀容看見祖父、父親和二個叔被捆綁在一起,頓時嚇得嚎啕大哭。她顫抖著從家里端上水,一一喂給親人們喝。“秀秀呀,往后你要好好聽媽媽的話,我沒有以后了……”王秀容至今還記得父親對她說的一番話,每次想起,她總會潸然淚下。 為制造駭人慘狀,王富崇父子四人被押往淮土一座荒山上處決,鏟共義勇隊強迫群眾圍觀,并用梭鏢朝王富崇父子四人全身猛刺,企圖用酷刑恐嚇王富崇父子四人,希望能從他們口中得到共產黨員的秘密,但王富崇父子四人面無懼色,視死如歸,始終保守組織秘密。鏟共義勇隊殘忍地用馬刀砍下他們的頭顱,圍觀群眾無不義憤填膺。 翻開寧化縣淮土鎮王氏族譜,上面清晰地記載:父親王富崇,民國二十四年乙亥,正月十一日申時歿;兒子王盛油、王盛財、王盛春紛紛于民國二十四年乙亥,正月十一日申時歿。 那天是1935年2月14日。 紅色基因永傳承 王富崇父子四人英勇就義后,淮陽鄉的群眾自發地為他們收殮尸體,將父子四人安葬在淮土紅嶺背官山上。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王富崇父子的鮮血沒有白流,寧化人民化悲痛為力量,將革命進行到底,終于迎來了1949年10月寧化的和平解放。解放后,王富崇父子四人被國家民政部認定為革命烈士。“小時候,我家還掛著‘光榮之家’的牌匾,可惜老屋兩次被火燒了,牌匾早就不在了。”王秀容回憶說,火災后的老屋都得到當地政府的修繕。 長大后,王秀容每次回憶祖父、父親、兩個叔叔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慘狀,都會泣不成聲。那個悲慘的場景,成了她一輩子都無法忘卻的沉痛記憶。 王秀容和丈夫劉秋華十分恩愛,育有二兒二女,均已事業有成。王秀容一生勤儉節約,樂善好施,將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父親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小學教師,2022年已離世,享年97歲。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心地善良,很有愛心和上進心。”劉秀喜說,母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一直獎懲分明。 如今,王秀容已是耄耋之年,依舊精神矍鑠。老人四代同堂,享受著政府給予的相關待遇,衣食無憂,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母親愛看革命影視劇,經常給我們講述歷史故事,教育我們要牢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劉秀喜感慨道,除了反應不夠靈敏外,母親的身體還不錯,生活上可以自理,還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兒女們的記憶中,母親王秀容帶給他們的不僅是對待生活的態度,更有一顆愛國愛鄉的情懷。“作為紅軍后代、光榮之家,我們要在各自工作崗位上敬業奉獻,將前輩的理想信念融入自己的血液,不斷擦亮烈士后代這塊金字招牌。”劉振平表示,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人,雖然沒有生與死的考驗,依然要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讓紅色家風世代相傳。(三明日報 賴全平 謝麗梅)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