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畫筆,勾勒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歲月燈盞,照亮跨越歷史的革命精神。 在三明這片熱土上,一代代革命先烈用赤誠與生命鑄就了氣貫長虹的紅色精神,孕育了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如今,這抹生生不息的“紅”,已然成為城市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亮麗底色。 從用好紅色資源到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我市立足紅色熱土優勢,做足遺址保護、文化創新、宣傳教育、旅游融合的大文章,唱響“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品牌,讓縷縷紅色文脈綿延不絕,凝聚成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造就了這片紅色沃土的獨特新韻。 挖掘保護,守好紅色底蘊 寧化鳳凰山上,“紅軍萬歲”的呼聲穿越時空久久回蕩;大田革命烈士陵園內,矗立的烈士紀念碑鐫刻著永垂不朽的熱血英名;永安抗戰舊址里,陳舊的屋瓦記錄著那場以筆墨作刀槍的抗戰活動……走進三明,處處可見革命歷史遺跡,感受風雨如晦的崢嶸歲月。 如何守好革命先烈用生命留下的寶貴紅色資源,成了三明傳承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關鍵所在。 去年 12月,三明市第三批紅色文化遺存名錄公布,包含清流縣里田朱德舊居、寧化縣下曹赤衛隊隊部舊址等在內的128處紅色遺址按照文物保護等級、需搶救保護急緩、史料價值輕重等進行劃分,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早在2017年,三明便公布了第一批紅色文化遺址名錄60處。從60處到128處,一組數字的增長,投射出全市上下對紅色文化挖掘與保護的重視。 保護,是守好紅色底蘊的重要前提。2012年起,三明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央紅軍村”命名保護工作,先后命名了25個“中央紅軍村”;2017年3月,頒布實施全省首部紅色遺址保護政府規章——《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推動全市紅色遺址保護管理邁上法治軌道;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三明段)建設,讓革命舊址遺跡的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相互促進。 一系列措施落地,讓散落在全市的紅色文化遺址拂去歷史的塵埃,綻放出新時代的璀璨光芒。 永安市小陶鎮是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發布地,也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九軍團集結出發地。走進鎮上的懷德堂,墻上一幅幅紅軍標語被妥善保護,紅色文化展板依次排列,訴說著紅軍部隊在此駐扎的紅色記憶,一旁的村民三五成群、休閑小憩。 很難想象,此前這里還因為房屋老舊而岌岌可危。“為了保護這棟老屋,鎮上專門成立了修繕保護理事會,多方籌集資金,邀請專業工匠進行修復,還添置了茶桌、茶椅等設施,供村里老人休閑活動。”小陶鎮文化站站長黃光棉回憶。 曾經破敗的紅色文化遺址,搖身一變成了當地的老年活動中心和紅色教育基地。在三明,像這樣的紅色蛻變還有許多,各地的一行一步匯聚成守護之力,將全市紅色資源保護推向新高度。 講好故事,亮出紅色名片 紅色文化傳承如何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讓更多帶有三明標簽的紅色故事“走出去”是根本所在。 《數字里的紅色記憶》《一本珍貴的軍用號譜》《絕命壯士曾繁益》……今年7月,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一段段聲情并茂的演繹講述,在上海的各個禮堂響起。 此次應邀參加“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紅色故事宣講團先后走進上海市奉賢區、金山區、崇明區、嘉定區開展了5場紅色故事宣講活動,讓近500名黨員干部群眾真切感受到老區人民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 自成立以來,宣講團已赴滬開展宣講24場,線上線下覆蓋受眾10萬余人次。此外,宣講團還帶著三明紅色故事赴省赴京開展數百場宣講,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走出去”的紅色故事成了三明嶄新的紅色名片,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探尋這片紅色土地。 今年暑假,上海市青少年“走近邊防線”國防教育系列活動的60名學生走進寧化縣。陳塘紅軍醫院舊址群、鳳凰山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生動的故事和珍貴的場景,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重現于他們眼前。 震撼、感人,是參觀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四個主要出發地之一,寧化無疑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在多方長年累月的合力推動下,基本形成了“一地一帶兩院兩園”為主導的全域紅色版圖布局。 其中,寧化縣長征精神教育基地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紅色主題場館之一,自2021年開放以來,累計接待黨政企學習團隊6400余批次、60萬余人次。 在講好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傳承上,三明所作的努力不止于此。先后編印出版《三明紅色文化讀本》《風展紅旗如畫——走進中央蘇區三明》等紅色文化讀物,打造情景交響音詩《風展紅旗如畫》、紅色小說《血師》、紅色電影《絕戰》等一系列紅色文藝精品,拍攝“紅色領航 走進中央紅軍村”紅色系列短視頻,讓紅色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賦能發展,帶火紅色旅游 在紅六師機關舊址楊氏宗祠,感悟烽火歲月里的革命精神;在手工擂茶館,體驗非遺文化的制作樂趣;在陶藝館,感受將樂窯火延燒千年的獨特魅力……初秋時節,將樂縣南口鎮蛟湖村推出的紅色文旅大餐,備受游客青睞。 為了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蛟湖村將紅色文化與山水風光、人文歷史相結合,融入將樂擂茶、楊時祭祀習俗等特色非遺文化,培育研學旅行、農事體驗、水上運動等紅色文旅產業,年接待游客4.5萬余人次,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由春至冬,將紅色資源轉化成發展優勢的場景接續上演,一股股紅色旅游熱潮席卷著三明大地—— 泰寧縣重新“打量”家門口的紅色資源,以“一杯米酒”故事為切入點,積極打造“嶺紅米酒”品牌,做好“紅色+文化+產業”特色發展文章。自2021年11月以來,累計銷售約16萬斤,產值超200萬元; 大田縣策劃實施“第二集美學村”保護與利用項目,以傳承嘉庚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等特色文化為主線,規劃精品研學路線3條,至今已接待團客1350余批次、15余萬人次; 清流縣因地制宜發展“旅游+”特色產業,重點保護和修繕了一批以毛澤東舊居為代表的紅色遺址,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旅行團前來打卡,將紅色遺產轉化為鄉村建設的動力; …… 山水為脊,紅色為脈。如今的三明,全市各地以紅色紀念館、紅色遺址和文博場館為依托,積極推進紅色旅游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鄉村休閑等各類旅游資源融合發展,催生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創產品。新產品、新線路、新玩法的加速涌現,讓紅色旅游由單一紅轉向百花齊放,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回望來路,紅色血液始終在三明這片盎然的土地上沸騰燃燒。立足當下,不斷傳承的三明紅色基因正孕育出更加鮮艷的紅色花朵。 全媒體記者 梁夢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