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添活力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三明科技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全媒體記者 徐爾文 通訊員 明小科 人才興則城市興,科技強則城市強。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來,我市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開創科技創新事業新局面,為三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夯基壘臺,厚植發展沃土 75年櫛風沐雨,三明科技工作者克服資源條件匱乏等種種困難,逐步建立起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工作隊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研發投入逐步提升,創新平臺建設成效凸顯,筑牢科技創新根基。 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鉻霧抑制劑,三明市海斯?;び邢薰镜娜^產品——含氟表面活性劑TDFS,已得到國內多家電鍍企業的應用驗證,解決了行業發展燃眉之急。 “該成果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郭勇創新團隊和海斯福公司科研中試條件強強聯合的結晶?!苯?,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滬明科技對口合作、探索“上海研發+三明制造”模式、搶占氟新材料產業賽道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京明科技合作,把握滬明對口合作機遇,先后舉辦首屆京閩科技合作論壇暨京閩(三明)科技項目對接活動,以及滬明科技成果對接交流、綠色氟化工技術協同創新論壇等對接活動。 我市龍頭骨干企業積極與中國科學院、國內頭部高校院所合作,圍繞稀土鋼、抗腫瘤原料藥、柔性新型顯示材料、超精密數控機床、微晶石墨、雜交水稻制種等關鍵領域開展科研攻關,部分項目已取得新突破并實現產業化。 從三明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列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到如今國家高辣度辣椒育種創新中心、雜交水稻生產與繁育研究中心、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平臺遍布各領域……一家家科技創新主體不斷壯大,一個個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施得到推廣并轉化成科技成果,創新驅動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2023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從39家增至302家,增長率高達674.4%;累計培育了154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不斷壯大;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實現穩步上升,從2012年的2.34%增長至2024年6月的6.6%;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自2012年的12.44億元提升至2022年的36.31億元,年均增幅達19.11%,研發投入強度從0.93%提升至1.17%。這一系列數據背后,是我市科技創新事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借梯登高,注入創新活水 2012年1月,中機總院海西(福建)分院在三明高新區落地。近年來,該院圍繞工業母機主機裝備及核心功能部件開展科研攻關和國產替代品研發,連續攻克裝備制造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開發的高精度數控臥軸矩臺平面磨床、精密復合磨削中心榮獲國內首臺重大技術裝備認定,推動我市裝備制造領域轉型升級。 2020年12月,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開園。目前該園創新中心已注冊企業300余家,其中,常態化辦公企業160家,帶動就業超3000人,2023年實現產值10.5億元、稅收3020萬元。該園先后榮獲“福建省網絡安全產業示范園”“福建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稱號,并成為京閩科技合作標志性項目。 2023年12月,滬明綠色氟代制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三明學院正式成立。該中心的建立,立足于三明氟新材料產業發展基礎,致力于通過技術“含金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我市在科技創新的征途中,涌現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企業與成果…… 如何搭建平臺聚才引智,注入活水賦能創新發展?我市在探索和融合中給出了答案。 ——實現“引才”“育才”并進。近3年來全市新增認定高層次人才及實用型人才2.1萬余人,新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19家,開展2批次“創業之星”“創新之星”評選,開發科研助理崗位713個。 ——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選認機制。2024年累計300名個人、110組團隊和5家法人獲省級科技特派員認定,先后從京津滬80余個高校院所選認區域科技特派員170人次,服務企業128家,實現科特派服務鄉鎮全覆蓋,一二三產全覆蓋。 ——持續做好科技金融文章。2019年以來,16家金融機構為161家企業發放589筆“科技貸”,共計21.75億元;2022年,創新增設“科特貸”后,累計發放貸款22筆,貸款金額達4720萬元,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此外,我市還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出臺《三明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支持科技特派員建立利益共同體若干措施》《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獎補暫行辦法》等政策措施,健全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完善科研誠信等機制,為全市科技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務實篤行,綻放科技繁花 去年10月,首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上,星、空、地、海全覆蓋的“超硬核”海洋裝備同臺亮相。其中,“海絲一號”SAR衛星、“海絲二號”多光譜水色小衛星和“海絲三號01星”衛星模型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2020年、2021年、2023年,福建省相繼成功發射“海絲一號”“海絲二號”“海絲三號01星”。這些“海絲”衛星是省招標采購集團、市投資發展集團聯合廈門大學等單位發射的?!昂=z”系列衛星已為湯加火山爆發、河南特大洪水等國內外突發事件提供了應急觀測服務。 今年4月,市農科院舉辦簽約儀式,正式將水稻三系不育系“明薌A”及其雜交稻新組合“明薌優196”品種使用權轉讓給湖南年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雙方的成功簽約標志著三明市首筆涉農科技成果轉化單筆突破300萬元的線上交易完成。 憶往昔,早在1961年、1962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現為市農科院)、市真菌研究所相繼成立,為國家水稻育種、食用菌研究貢獻了三明科技力量。市農科院累計選育“汕優63”等150多個良種通過國家、省、市的科技成果認定,生產推廣應用達14億畝;市真菌研究所累計選育、研制、開發食(藥)用菌新菌種(株)、新藥及其他產品50多種,在全國30多個省、市推廣使用。 75年砥礪前行,我市持續聚焦難點、堵點問題,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科技事業大放光彩,結出碩果的事例還有很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共榮獲省級以上科技獎102項,其中三鋼(集團)承擔的“熱軋板帶鋼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海斯福化工公司承擔的省級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柔性新型顯示材料氟聚酰亞胺及關鍵單體研發與產業化”,突破了氟聚酰亞胺樹脂的綜合性能調控關鍵技術。半固態技術研究所成功研制的高鐵動車門鎖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1/3,成功應用于京滬線“復興號”高速列車。 新時代新征程,向著科技強市加速邁進。我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按照全國、全省科技大會部署要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助推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