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歷史記憶,傳承文化根脈。11月22日,三元區開展中村窯遺址、回瑤紀氏祖屋文物普查工作,三明市文物保護中心、三元區文體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及測繪團隊深入實地調查。 今年來,我市認真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全市4729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實地復查工作已完成95%,并新發現205處不可移動文物及150余處線索,超序時進度。 “這是近30米長龍窯遺跡的窯頭,你看這邊還存留著一塊青白釉唇口圈足的宋代瓷碗殘片。”在中村窯遺址的珠山窯址上,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余生富帶隊劈開雜草,比對北斗定位系統終端記錄的照片找到窯頭遺址,并指導現場工作人員進行航拍、測繪、衛星定位測點等復查工作。 中村窯遺址是目前福建省已發現的窯場規模大、保存較完整的宋元時期青白瓷窯場之一。于2005年5月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全區已完成272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實地復查工作,復查完成率近100%。普查過程中新發現線索17處,將進一步加強新發現文物線索征集及實地調查工作。”三元區文體和旅游局副局長張淋玲介紹。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范圍涵蓋我市范圍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17個細分類別)、古墓葬(4個細分類別)、古建筑(15個細分類別)、石窟寺及石刻(5個細分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個細分類別)、其他(3個細分類別),共六個類別 63個細分類別。 普查內容包括普查對象名稱、空間位置、保護級別、文物類別、年代、權屬、使用情況、保存狀況等。我市普查工作從2024年2月開始預計到 2026年5月結束。目前,全市“四普”調查工作下一步重點將是新發現和實地普查數據資料上傳到國家文物局“四普”數據平臺。 開展文物普查能全面摸清我市不可移動文物家底,精準掌握其數量、分布情況、保存狀況等基本情況,有利于準確判斷我市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進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動城鄉建設中歷史文物保護及文化根脈傳承工作。 (全媒體記者 羅麗榕)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