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走廊(福建日報記者 李烈 圖) 借華僑之力發展硒鋅獼猴桃 村莊變美了,這還遠遠不夠。對于村民來說,如何增收,才是最重要的事。 長期以來,除了煙葉和水稻種植以及少數村民的生態漁業養殖,村里幾乎少有其他產業。“要讓村民增收,還得從農民最熟悉的種植業入手。”黃代會說,利用省僑辦的資源,引入華僑的力量。 2015年,在省僑辦舉辦的“內外架橋”暨精準扶貧活動中,安發國際集團受邀赴明溪考察,得知李沂村的土壤中富含硒鋅,再加上這里氣候濕潤涼爽,非常適宜獼猴桃生長。翌年,明溪縣便與安發集團簽訂獼猴桃種植合作協議。于是,李沂村的一些農民,開始嘗試種獼猴桃。 李沂村種植的獼猴桃跟普通獼猴桃不同,他們所有的種苗都由安發國際集團提供。這些種苗是安發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教授高益槐的研究成果。 “我們種的這些獼猴桃不僅口味好,而且可以加工提取有效成分,進行生物制藥。就連它的皮、皮外的毛,都可以利用。”陳金華之前是李沂村的一位花農,種了幾年的鮮花,收成還算不錯。今年,陳金華也開始嘗試種獼猴桃。 陳金華說,之所以嘗試獼猴桃,看中的是它的未來。 比起鮮花產業短短兩三年的回報值,獼猴桃一次性投入后,只要養護得好,可有二十至三十年的收益。 如今,陳金華處于從鮮花到獼猴桃的 “過渡期”。他利用種植鮮花之初搭建好的大棚來種獼猴桃,獼猴桃套種在鮮花之中,在前三年的獼猴桃成長期,仍然可以有鮮花的收成。 “前三年的成長期很關鍵。”陳金華說,由于是首次接觸獼猴桃,心理還是有所顧慮。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等,都還未摸熟。“只要我們遇到任何問題,安發集團的技術人員就會來幫我們解決。”陳金華說,等到三年成長期一過,獼猴桃便可以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 針對想要進行大棚種植獼猴桃的農戶,明溪縣還給予每畝3500至9500元不等的補貼。 獼猴桃收成后,農戶可以選擇不同的銷路。“那些個頭大的,好看的果子,零售價格高,我們會選擇零售。”陳金華說,零售不出去的獼猴桃,則由安發集團統一收購。 按照明溪縣與安發集團簽訂的獼猴桃種植合作協議,到2018年,明溪縣獼猴桃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時,安發將在明溪建設獼猴桃加工廠。 陳金華與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他已有10畝大棚花田,準備在清明前后都套種下獼猴桃樹苗,3年后,大棚種植的花苗收割完畢,獼猴桃正是結果的好時機。“現在大棚獼猴桃市價20元每斤,1畝量產能在2000多斤。”陳金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