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5月9日電(鐘岷源 林玲)明年就是福建三鋼的六十年廠慶。這家位于閩西北山區的老國企提前收到了兩份讓自己驚喜與振奮的“生日禮物”,一份是省國資委的通報表揚,另一份是省委書記的重要批示。
表揚的原由,來自三鋼的一組奇跡般的數據:該廠前年虧損16.32億,去年贏利12.09億,今年首季實現利潤9.08億。這組扭虧為盈的數據也引發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的高度關注,今年3月,他在一份反映三鋼轉型升級的專報件上作出批示,“省國資委要認真總結三鋼經驗”。

福建省國資委副主任林杰說,“三鋼經驗對全省國企改革具有參照意義。”李南軒攝
作為老國企轉型升級的一個鮮活樣本,福建三鋼用他們的行動和成效響應了中央提出的“深化國企改革、做大做強國企”戰略布局。該省國資委副主任林杰說,“三鋼經驗對全省國企改革具有參照意義。”五一前夕,記者赴三鋼實地采訪,獲知該廠的轉型升級,與其倡導和堅持的“三變三不變”的發展理念息息相關。

三鋼的轉型升級,與其倡導和堅持的“三變三不變”的發展理念息息相關。李南軒攝
何謂三鋼之“三變”?
一變,解放思想
三鋼求變的關鍵點選在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定在降本增效。

2015年下半年還處于巨虧的福建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在該廠的一次全員大會上發出降本增效的動員令,他要求三鋼員工樹立“求變求新”的成本意識。李南軒攝
“企業成本居高不下,效益從何來而?國企如何做強做大?”2015年下半年還處于巨虧的福建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在該廠的一次全員大會上發出降本增效的動員令,他要求三鋼員工樹立“求變求新”的成本意識。
早在2013年,三鋼已開展降低成本工作,并獲實效,也因此有人認為,三鋼已連續多年大幅降本,各工序已無潛力可挖。這種“指標到頂”的畏難思想,一度成為三鋼改革的障礙。
如何解放思想?2016年初,三鋼向全廠干部員工發出了“萬眾一心,全力為生存而戰”倡議書,開展“奮力求生存,我們怎么辦”解放思想大討論。
思想解放帶來新觀念,新觀念生成新思路,新思路催生新出路。
面對當下鋼鐵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嚴峻形勢,三鋼最終探索出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降成本經驗——全流程同口徑降成本,實現全員、全要素、全過程的成本管控,確保三鋼在國內鋼企中保持較強的成本競爭優勢。
在生產工序上,三鋼以7個主生產廠降低同口徑工序加工費為抓手,通過原料結構的分析優化、設備運行的管理保障等措施,促進成本降低。
在非生產工序中,三鋼重點從原料采購、庫存控制、節能節點、資金管理等各方面開展對標挖潛活動。
三鋼集團內部每月將三明本部、三安鋼鐵、羅源閩光三地的工序成本、完全成本等因素進行同口徑對比,查找三地成本之間的差異,去年,這三家鋼廠噸鋼平均全流程降低成本120.31元,合計增效12.41億元。
思想之變方有成本之變,而成本的大幅下降,為三鋼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變,精細管理
走進三鋼的中板廠車間,有塊展示牌引人注目,讓人印象深刻。車間八個班組的員工照片分為兩組貼在展示牌上,一組叫做“金牛組”,另一組叫做“蝸牛組”。
顧名思義,“金牛組”指的是本季度生產效益最佳的團隊,而“蝸牛組”則相反。這樣直觀的展示對比,將“智者多得、優者多得”的觀念傳導給每一位員工。

三鋼將“智者多得、優者多得”的觀念傳導給每一個職工。李南軒攝
“實施如此明細的考核之后,大家做事的效率明顯提高。”鄭曉東是三鋼中板廠軋鋼乙班的班長,他所帶領的軋鋼團隊已經多次獲得“金牛組”的稱號,“現在我們天天鼓足干勁加油干,因為做得越多越好,回報就越高。”
這是三鋼精細管理的一個縮影。
身為老國企,三鋼擁有眾多子公司,如何加強管控提高協同效應,亦是精細管理中重要一環。為此,他們整合了集團本部及所屬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供、產、銷管控體系,實現了集團公司品牌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售價統一的“五統一”,發揮出集團規模優勢和協同效應,創造出最大化的市場效益。
一個成功的做法是,2016年3月,三鋼集團將產品銷售和原燃料采購兩個業務板塊集中至一位公司領導統一分管,以此加強三明本部、三安鋼鐵、羅源閩光三地的供、產、銷集團管控。當年,三鋼的產銷率、貸款回籠率實現100%。
三鋼管理的變化 ,還體現在對崗位整合優化和減冗增效。他們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一專多能,一崗多責;實施干部末位淘汰制度,突出獎優罰劣;落實員工能進能退制度,強化了職工隊伍,企業的活力潛力也隨之增強。

三鋼管理的變化 ,還體現在對崗位整合優化和減冗增效。李南軒攝
三變,深化改革
三鋼的改革如何深化?該集團子公司三鋼閩光于2016年舉行重大資產重組,重組方案在當年3月經中國證監會審核無條件獲得通過,同年8月配套募集資金30億元全部到賬,有效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這是三鋼閩光自上市以來的首次直接融資,推進資本證券化工作,是三鋼深化改革重要環節。”
黎立璋告訴記者,三鋼深改的觸角不斷延伸。
去年,他們與福建榕基軟件公司合作成立的福建閩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試行國有、民營和核心員工持股,三鋼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由此拉開序幕。今年,這家新公司的營業收入將達1500萬元。
同樣于去年新設立的“二次能源利用項目部”也表現不俗。這個專門督促熱能回收發電的部門,成立當年就讓三鋼集團本部的自發電比例達51.99%,比上年提高14.59%,同口徑累計節電7038.74萬千瓦時,創造效益3500萬元。
科技創新則是三鋼改革的另一發力點。去年開始,三鋼組織20項公司級重點技術攻關,現已完成18項,其中有1項科技開發項目獲省科技計劃項目立項,4項成果分獲省、市科技進步獎。
三鋼中板廠辦公室主任吳劍氣對集團堅持創新驅動深有感觸。“我們最初所生產的鋼板,只能用于建造挖掘機;可如今,我們的新型鋼板,已經用于核電站廠的建設了,我們真的在轉型升級了”
改革的思變求變,給三鋼的轉型升級、做強做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動能。但同時,該集團對一些發展理念的堅持堅守,同樣給三鋼的改革輸送力量。這當中,就包含了他們執著追求的“三不變”。
何謂三鋼之“三不變”?
不變之一,學習態度
學習型企業的建設,多年來三鋼一直走在路上。
三鋼雖是老牌名牌國企,但在改革途中,他們虛心地向先進的同行民企學習討教。
獲悉九江萍鋼、江蘇永聯、中天鋼鐵等國內鋼鐵民企在降本增效、企業管理等成效突出,集團主要領導就多次帶領各主要生產廠和機關主要部門負責人前往這三家民企交流取經,在國企與民企之間找差距,挖潛力,同時還要求各工序組織多批次人員分赴三廠對口學習。
在與九江萍鋼的認真對標之后,三鋼發現了自身問題所在,成本控制、人力資源、績效考核等方面得到加強,學習之后從中受益。
對于企業的管理經驗,三鋼不僅向民企學習,也向臺企請教。他們派員考察臺塑集團之后,即借鑒對方的經驗,利用三鋼現有MES、EMS等信息系統,在集團內部實施員工崗位表單信息化在線、實時、量化考核;開展崗位標準作業流程試點。目前,三鋼集團本部累計梳理流程15258個,有效提高了崗位人員標準化作業水平。
而臺塑鼓勵員工“參政議政”給企業發展建言獻策的做法,三鋼也學以致用。他們號召員工開展提案活動,并獎勵優秀提案,提案實施后產生效益的,再次獎勵。這樣的改革不僅尊重員工的智慧,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也大大增強了他們對自己企業的歸屬感。

臺塑鼓勵員工“參政議政”給企業發展建言獻策的做法,三鋼也學以致用。李南軒攝
據了解,這些提案不僅包含生產、技術、安全、環保,也涉及企業運營、崗位人員合理化、工作方法、管理制度、流程改進以及崗位考核表單設計等諸多領域。僅去年,集團本部立項提案1278件,降本增效1.60億元,驗收通過改善成果820件,實現凈效益8503萬元。
不變之二,社會擔當
社會擔當是融入在國企基因里面的,三鋼也不例外。
回望三鋼歷程,1958年,三鋼建廠初期,福建沿海作為戰時前線,經濟受到較大影響,三鋼建廠福建,與當時其他的幾家國企幾乎成為福建前線發展經濟的“定海神針”。1984年,包括三鋼廠長在內的福建55位廠長、經理聯名向當年的福建省委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信,開啟了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先聲;2014年5月,福建省30位企業家致信習近平總書記,以《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為題,為加快企業改革發展建言倡議,這其中,也有三鋼的身影。
時代改變,三鋼的擔當不變。
如今,福建省委確定深化國企改革、做大做強國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國企改革方向,三鋼從前年開始,設立了10個項目工作組,開展戰略規劃和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研究。
為了貫徹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目前三鋼已經完成對肯尼亞的蒙巴薩投資建設300萬噸綜合鋼廠項目的初步規劃,項目由中肯雙方合資建設,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初衷。
長期以來對于環保的重視,也可看出三鋼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三鋼的發展與福建的生態建設始終融為一位,與當地的城市發展心心相印。”曾在三鋼工作了35年,從車間主任升任該集團董事長、現任管轄三鋼的福建省冶金控股公司董事長的陳軍偉對“綠色三鋼”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

陳軍偉對“綠色三鋼”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李南軒攝
在三鋼總部辦公樓前花園里的大樹底下,陳軍偉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三明是全國聞名的文明城市,三鋼在各個時期都是三明市的十大名片之一。
不變之三,企業黨建
在去年10月召開的全國國企黨建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要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
這支“依靠力量”的源泉,就是抓好國企黨建。“三鋼的黨建,一直以來,從未懈怠。”陳軍偉對記者的提問,回落得簡潔明了,卻又充滿自信。
事實也如陳軍偉所言,三鋼先后獲得并保持全國及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的榮譽稱號。
采訪中,記者明顯感受到,三鋼的黨員珍惜這種榮譽。
三鋼中板廠的辦公室主任吳劍氣告訴記者:前些年,一位來自德國的技術專家來到三鋼調研板坯連鑄的設備。當他走進車間,發現幾乎所有人的胸前都佩戴著一枚閃亮的黨徽。他好奇地詢問身邊的員工:“為什么大家都在工作的時候佩戴黨徽?”員工答曰:“它在時時提醒我們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也為它自豪。”
樸素的語言,道出的是三鋼黨員的責任感。而在董事長黎立璋的眼中, 這種責任感往往是三鋼“絕處逢生”的超強力量。
他給記者說了這么一件事。在去年年初的時候,三鋼還處在扭虧控虧的巨大壓力之下,棒材廠圓棒車間的黨支部提出黨員要為公司扭虧增盈做貢獻的一個方案,名稱叫“三帶三比三送”。“三帶”即黨員帶“項目創新”,黨員帶“指標突破”,黨員帶“徒弟成才”;“三比”即比業績,看黨員每月生產指標完成情況。比技能,看黨員本職崗位技能的更新和提升。比安全,看黨員崗位安全示范和督導;“三送”即送理論、送溫暖、送清涼。
該廠廠長、黨委書記潘建洲帶頭與新進廠大學生鄭欣炫結為師徒,不到半年時間,原本看上去斯文稚嫩的小伙子,迅速成長為該廠的中堅力量。圓棒車間這個做法得到了省委組織部、省國資委黨委的充分肯定。
三鋼的黨員能夠發自內心地為企業發展爭當先鋒,還因為該集團從未削弱基層組織建設。幾十年來,他們堅持企業發展同步推進黨組織建設,做到企業建到哪里,黨組織就建設到哪里,實現了基層單位黨組織全覆蓋,各權屬企業均建立黨組織。

三鋼的改革為“新國企”的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提供動能。李南軒攝
國企乃國之重器,改革成敗關乎經濟發展和民眾利益。在福建三鋼的改革途中,老國企的變與不變,都為“新國企”的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提供動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