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一張40年前高考準考證背后的故事
2017-06-22 09:51:43葉明華 劉巖松?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你知道40年前的高考準考證是怎么樣的嗎? 6月9日,在三元區文化宮,恢復高考的第一屆高考生——三明一中退休老師鄧衍森小心翼翼的從檔案袋里拿出他珍藏至今的準考證:這張被40載歲月浸染的準考證微微泛黃,相較現在的準考證顯得非常簡單,上面只有編號、報考學科、姓名、性別和一張黑白照片。 準考證本身沒有過多的信息,但卻見證著那個時代的人們,為改變自己命運所付出的種種拼搏和努力。去年,他的這張精心珍藏的準考證還獲得了我市“五老”珍貴家庭檔案評選活動三等獎。 拉著板車備考大學 “那時,我都30歲了,農民當了9年。成了家,有了孩子。考還是不考?”回憶當年,鄧衍森很感謝自己有個好妻子。 如果考上,求學期間,養家糊口的重擔就得壓在妻子身上。他只是農民,不像一些國營工人考生,能帶薪求學。而想考上,又談何容易?“那屆高考參加考試的考生有五六百萬,只招收二十萬,入取比列是二十多比一,說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不為過。” “考不上就考不上,有什么關系?再說,成天拉板車有什么意思?”鄧衍森的妻子特別鼓勵和支持他。在她眼里,丈夫是個讀書人,就該去讀書。 鄧衍森是“老三屆”(1966、1967、1968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合稱老三屆),在回三元區城東大隊務農前,高中快畢業了。沒法繼續讀書,他只好以好好收藏課本來紀念已逝的學子生涯。 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了。在家人的支持下,蒙塵的課本終于回歸書桌。鄧衍森說,自己白天拉板車,晚上埋頭苦讀,靠的就是一股對讀書的熱愛和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 拿到準考證,就意味著就要上考場了,鄧衍森的妻子說,自己反倒比丈夫要緊張得多。 1977年的高考在11月份開考。“當時考試時可以說非常熱鬧,敲著鑼打著鼓送我們去考試。”鄧衍森描述當時去考試的場景十分地有時代氣息。讀書光榮,那是一種怎樣的自豪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