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衍森珍藏著自己40年前的準考證 ????
你知道40年前的高考準考證是怎么樣的嗎?
6月9日,在三元區文化宮,恢復高考的第一屆高考生——三明一中退休老師鄧衍森小心翼翼的從檔案袋里拿出他珍藏至今的準考證:這張被40載歲月浸染的準考證微微泛黃,相較現在的準考證顯得非常簡單,上面只有編號、報考學科、姓名、性別和一張黑白照片。
準考證本身沒有過多的信息,但卻見證著那個時代的人們,為改變自己命運所付出的種種拼搏和努力。去年,他的這張精心珍藏的準考證還獲得了我市“五老”珍貴家庭檔案評選活動三等獎。
拉著板車備考大學
“那時,我都30歲了,農民當了9年。成了家,有了孩子??歼€是不考?”回憶當年,鄧衍森很感謝自己有個好妻子。
如果考上,求學期間,養家糊口的重擔就得壓在妻子身上。他只是農民,不像一些國營工人考生,能帶薪求學。而想考上,又談何容易?“那屆高考參加考試的考生有五六百萬,只招收二十萬,入取比列是二十多比一,說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不為過?!?/p>
“考不上就考不上,有什么關系?再說,成天拉板車有什么意思?”鄧衍森的妻子特別鼓勵和支持他。在她眼里,丈夫是個讀書人,就該去讀書。
鄧衍森是“老三屆”(1966、1967、1968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合稱老三屆),在回三元區城東大隊務農前,高中快畢業了。沒法繼續讀書,他只好以好好收藏課本來紀念已逝的學子生涯。
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了。在家人的支持下,蒙塵的課本終于回歸書桌。鄧衍森說,自己白天拉板車,晚上埋頭苦讀,靠的就是一股對讀書的熱愛和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
拿到準考證,就意味著就要上考場了,鄧衍森的妻子說,自己反倒比丈夫要緊張得多。
1977年的高考在11月份開考?!爱敃r考試時可以說非常熱鬧,敲著鑼打著鼓送我們去考試?!编囇苌枋霎敃r去考試的場景十分地有時代氣息。讀書光榮,那是一種怎樣的自豪感!
改變人生的是高考,更是知識
“那一年,城東大隊就我一個考上了。”鄧衍森沒想到自己在而立之年,能美夢成真。
在考場,鄧衍森發現考場的考生年齡差異非常大,有“老少”之分,老的基本是“老三屆”,少的是朝氣蓬勃的應屆生;有職業之分,學生、在農村務農知青、選調后的工人、干部……形形色色;也可以按是否婚配,當時結婚多年的鄧衍森,就被朋友戲稱為“老干部”。
到三明師專報道,鄧衍森發現班上的同學不僅年齡差異大,而且居然來自天南地北,市區的學子就他一人。但所有人的共同點就是,萬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象牙塔學習機會,卯足勁學習。畢業那年,班上有七八個同學考上了研究生。鄧衍森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同學,上學前是個鍋爐工,得知自己考上研究生,激動得開宿舍門時插鑰匙用了五六分鐘,雙手顫抖不已。
改變人生的不僅是高考,更是知識。那種學習精神,還有隨之帶來的豐富知識儲備,成為他們人生之路的強大助力?!拔覀儼嘣诟餍懈鳂I都有能人?!编囇苌貏e自豪,他自己也榮獲過全國教育系統的勞動模范。
讓他自豪的事,還有當年高考成功后,激勵了周圍的人。許多像他當時顧慮這、擔心那的人,也下了決心去拼一把,給自己一個機會?!拔业囊粋€同學,直接把我的整套復習資料拿去?!编囇苌f,這個同學也考上了大學,后來還在三明一中一起教書育人。
高考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鄧衍森的父親在民國期間當過教師,他自己從師專畢業就進入三明一中教書至退休,他的女兒如今也在三明一中教書育人。三代人都是教書先生,鄧衍森說,還真挺巧的。
講講高考那些事,作為教師,他們可講的就多了。1994年鄧衍森第一次帶學生參加高考。面對當時一些“讀書無用論”、“讀書不如做生意”的不良社會風氣,他常常用自身的經歷激勵學生。
2000年,鄧衍森的小女兒要參加高考了。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熟悉高考的他,在學習方法上、考試心理調節給了女兒很大的幫助。如今,鄧衍森大女兒的孩子也高考高中,成為一名大學生。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現在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鄧衍森很欣慰?!爸R要有,也要有文化”。退休后,這幾年,他用自己所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挖掘三元本土文化上,加入三元區非遺協會,深入社區、學校宣傳,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輩讀懂三元,傳承文化密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