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儺舞產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邪鎮魔的一種巫舞,經長期傳承發展,已漸漸從單純驅邪向娛樂方面轉變,成為民間的一種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由于儺舞的歷史悠久,流傳于民間的漸少,故被視為研究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活化石。
赤膊龍燈的龍頭 村里還存留了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儺舞與赤膊龍燈。 儺舞產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邪鎮魔的一種巫舞,經長期傳承發展,已漸漸從單純驅邪向娛樂方面轉變,成為民間的一種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由于儺舞的歷史悠久,流傳于民間的漸少,故被視為研究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活化石。 大源儺舞歷史悠遠,村中嚴氏族譜記載,南唐時期,大源村的老祖宗嚴續在朝廷做官時被人誣告,被囚獄中,幸得當時的禁官趙元德將其密釋,嚴續只身逃到新橋大源村。此后,嚴姓就在這個小村落里繁衍生息。避過風頭后,嚴續再度出山,官居宰相,皇上把宮廷里的儺舞(當時叫“和藩舞”)賞賜給他,讓他帶回家鄉。于是,儺舞代代相傳,舞了千余年。 這種流傳千年的民間舞蹈,因“文革”期間道具被毀,沉寂消失了近40年。1995年,泰寧縣對這朵古民俗奇葩進行了緊急搶救,讓其重新煥發異彩。2005年,大源儺舞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除了儺舞,大源村還擁有另外一個省級非遺項目——始于宋代的赤膊龍燈。據村民介紹,赤膊龍燈是一種原生態迎燈活動,與大多數地方的龍燈不同,赤膊龍燈的龍頭、龍尾是由硬質木材雕刻而成的,龍身由各家各戶用杉木做成的橋板連接而成,插上特別的蠟燭和線香。因為龍燈沒有燈罩,而被稱為“赤膊”。 在本次民俗節上,游客們可一睹這兩項省級非遺項目的神采。觀看嚴氏祠堂傳統祭祀,大源儺舞隊將進行踩街祈福,大家可以近距離觸摸、佩戴造價近千元的儺舞面具,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還可以在開幕式上看到赤膊龍燈簡約版“舞小龍”。 在這還得賣個關子,赤膊龍燈的蠟燭非常特別,它大風吹不滅甚至水也澆不滅,此中奧妙等你來揭曉。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