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大田縣上京鎮的永安煤業后畬礦區,寶藍色的光伏板與燦爛的格桑花相映生輝。

經過治理,礦區變身為生態公園。

萬湖礦山公園成了農民休閑好去處。

仙亭煤礦廢棄的矸石山治理后建成“綠色小區”。新投用的標準籃球場內,孩子們正在進行籃球賽。
近年來,大田縣對廢棄礦山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種方式綜合治理,2017年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52萬畝,占省、市下達任務的138%;2018年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萬畝,目前已治理完成3.12萬畝
讓廢棄礦山披綠“重生”
東南網10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鄭宗棲 文/圖)
復滋秋雨發新綠,塵埃散盡換新顏。連續幾場秋雨洗禮過后,位于大田縣上京鎮的永安煤業后畬礦區,碧空如洗,寶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與燦爛的格桑花相映生輝。這里原本是廢棄的煤矸場,進行平整后,投資3000萬元,新建150畝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5兆瓦,年發電量550萬千瓦時。
這里是礦區還是光伏產業區?讓人心生疑問。
從瘋狂賣礦到生態重建
大田縣是我省重要礦產地,長期以來受立地條件、礦山開發、人為開荒等多種因素影響,水土流失點多面廣、形勢嚴峻。根據2011年遙感普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39.8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1.95%;其中礦山水土流失面積18.52萬畝,占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6.5%。
前坪鄉的鐵礦資源占大田縣礦產總量的40%以上,有近700年開礦史。
“川石礦區的鐵礦十分搶手。”前坪鄉礦業公司經理林生鐘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鼎盛時期,人口只有6000多人的前坪鄉,擁有14家礦山企業、29個采礦場和13家選礦廠。礦產資源的粗放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礦山嚴重水土流失,從而導致水環境污染,山體滿目瘡痍,露著被鐵鏟、炸藥與挖掘機刨開的“傷口”。
生態重建,迫在眉睫。大田人痛下決心整治經年沉疴,瞄準綠色轉型,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
2012年,大田縣被列為全省二類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國土資源部和省財政廳、水利廳在項目和資金上給予了重點傾斜。
礦山治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大田縣在全省率先開展“天地一體化”水土信息數據中心試點,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對全縣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對全縣18個鄉(鎮)的水土流失斑分強度、分類別進行精準防治,做到一鄉一策、一村一策、一地一策。
經過不懈努力,根據遙感監測,截至2016年底,大田縣水土流失率下降為10.38%,比2011年下降1.5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7年,大田縣在編制完善“十三五”礦山水土流失治理計劃基礎上,制定了三年攻堅行動計劃,確保利用三年時間,全縣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14萬畝,水土流失率控制在8%以下。
從滿目瘡痍到美麗蝶變
大田縣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全省12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生態環境治理任重道遠,如何突圍?路子只有一條,那就是加強礦區綜合治理,讓礦區美麗蝶變,實現礦區增綠、鄉里增地、農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將礦山建成公園,這個新奇又務實的想法,是大田治理礦山最初的一種嘗試。
太華鎮萬湖村農民公園曾經是滿目瘡痍的礦區,通過治理平整了土地,鋪上了方格磚,種上了綠草,成為村民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礦區山坡之上,也被種上了油茶、板栗,披上了一層綠裝。
萬湖礦山公園項目總投資4500萬元,治理總面積3000畝,通過礦區坡耕地改造達到保水固土目的,因地制宜規劃新村、礦山文化科普展示館,新建休閑步道、自行車道、休憩涼亭、園林景觀等設施,把礦區建設成集耕作園、公園、家園等為一體的生態觀光園。
建設鎮貴竹林公園也是經過治理由礦區變公園的。從高處往下望去,山體綠意茵茵,儼然成了天然氧吧。清晨和傍晚時分,一些村民不約而同地來這里做運動。然而,當年礦山治理的艱難程度超出了想象。土層薄,撒上草籽,下點雨就沖沒了;土壤含硫高,一些樹種根本活不了;多數礦山坡度接近80°,治理難度就更大了。
“礦山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動腦想辦法。”建設鎮黨委書記樂永權說,在治理過程中,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辦法,回填棄土棄渣,建設截、排水溝,仿生態種植草皮、苗木等。
礦山治理是個慢過程,需要長期的堅守。那么,如何避免一邊在治理、一邊被破壞的現象?
大田縣摸索出生態綜合執法的新路,2012年12月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的基礎上,集中多部門在生態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權,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推行“河長制”,加強礦山監督管理,做到“三個堅決”:對采礦許可證到期的堅決不予續證;對已關閉的礦山加大巡查力度,堅決打擊非法盜采行為;對在生產的49家礦山企業,實行“嚴管、勤查、聯動、重罰”督查機制。
從環境治理到綜合發展
大田縣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在礦山治理中,該縣伸手向廢礦要空間,集約土地推動產業發展。
一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礦山,不具備依山造景、打造礦山公園的條件,卻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良田沃土”。大田縣因情施策,探索出一條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園”模式,將各個治理點打造成家園、公園、田園、工業園、物流園等多類園區。
位于大田縣上京鎮的永安煤業公司仙亭煤礦,有一座廢棄的矸石山,長期露天堆放煤矸石,產生很大粉塵和有害氣體。2014年5月,永安煤業通過對矸石山進行填埋、覆土、種草、植樹等措施,共計平整綠地3.2萬多平方米,實現了從“黑色”變“綠色”。2015年建成48套職工居住平房,2018年又開建8棟32套中端綠色環保住房,并建設集職工居住、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福能“綠色小區”。
為解決廢棄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大、鞏固難、利用率低的問題,大田縣堅持“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探索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環境治理新模式。
近來,在均溪鎮銀錠岬現代農業項目大棚里,種植的西紅柿掛果累累,豐收在望。該項目將成為“礦區變田園”的典范,引進資金6000萬元,治理面積300畝,改變過去土地利用率低、投入產出比低的傳統礦山治理模式,在廢棄礦山上發展無土栽培設施農業等,并拓展休閑農業,建設生態餐廳、智能溫控大棚,規劃采摘區、花卉觀光區、種植體驗區,建成后每畝年產值可達6萬元左右,可帶動50名農民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
前坪鄉山川村銀川廢棄礦山,將被打造成全省規模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的蛋雞產業化企業。該項目系省重點項目,占地400畝,計劃投資6億元,建成后可飼養存欄蛋雞150萬羽,年產無公害雞蛋2040萬公斤,年處理活雞200萬只,實現年產值3億元,稅收800萬元。
廢棄礦山也是一種資源、一種潛力。大田縣委書記陳文華說:“讓廢棄礦山披綠‘重生’,需要走一條治理恢復與綜合利用發展道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大田將為之長期堅守與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