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三明是一座富有改革精神的城市,精神文明創建、林改、醫改、金改等一系列改革創舉在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三明印記,為全國全省提供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
在40年的砥礪奮進中,三明因改革而聞名、因改革而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城鄉發展不斷提速、人民生活迅速改善,一步步從一個“電燈不明、道路不平、電話不靈、社會不寧”的山區小城蛻變為美麗的閩中明珠。
回望來路、展望未來,三明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仍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深化林改
探索生態得綠林農得利的共贏之路

三明林改是全國林改的一面旗幟,經多年探索實踐,創造了一系列經驗和做法。林文斌 攝
三明森林資源豐富,全市農民人均擁有的林地是耕地的11倍。三明市委市政府歷來十分重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改”已成為三明一張亮麗名片。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三明就探索成立的林業股東會,實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讓廣大林農開拓性地從改革中得到分紅。
從2003年開始到2005年,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行“分山到戶、均林到人”改革,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從2014年開始,探索林業金融改革,把金融的活水引林業,實現了“林業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得益于一系列改革探索,三明林業實現了生態的“高顏值”、產業的“高素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6.8%,森林蓄積量達1.68億立方米,占全省(6.43億立方米)的26.1%,成為全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
但隨著改革越深入,改革的難度越大。
家住三元區莘口鎮西際村的林農余克銓,前不久通過辦理“福林貸”這一林權抵押貸款解決了育林發展資金難題。“以前要找人聯保,最起碼要找四五戶肯擔保的熟人,貸款很難也很貴。”
是金融機構不肯嗎?其實不然。通過廣泛調研,三明市針對銀行在林權抵押貸款中遇到“評估難、監管難、處置難”等問題,創新林權收儲機制,全市成立了各種所有制的林權收儲機構12家,承擔不良抵押貸款林權收儲兜底功能,并與銀行合作建立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的風險防控體系,解除銀行的后顧之憂。同時,創新融資支持體系,從政策上鼓勵林業金融創新。
同時,三明市財政預算安排3000萬元,設立林權抵押貸款風險準備金,支持銀行創新林業金融產品。此外,針對林業經營周期長、銀行貸款期限短的問題,三明在全國首推15—30年期的林權按揭貸款新產品;其中,市農商銀行推出普惠林業金融新產品“福林貸”,給每戶林農授信10萬—20萬元,年限為3年。至去年底,全市累計發放林權按揭貸款、林權支貸寶、“福林貸”等林權抵押貸款總額達118.2億元,占全省的57%,林業金融新產品運行至今沒有發生不良情形。
全面深化林業金融創新,用金融的活水澆灌林業,使資源變資產變資金,實現林改新的飛躍。據測算,三明市森林經濟和生態價值達1842億元。2017年,林業總產值達918億元,其中林產加工業產值達807億元,成為全市第一大產業集群;農民人均涉林收入達4595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2%。
黨的十九大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新黨章,為新時代深化林改明確了方向。三明將在林權流轉機制、林業金融、森林資源管護機制、林業產業發展機制等四個方面著手,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
深化醫改
朝著全民健康再出發

三明市第一醫院啟用智能導診機器人,正式開啟醫療系統人工智能新時代。 周志鴻 攝
三明醫改,勇闖改革深水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又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鑒、沒有成功的模式可復制,可以說三明醫改是趟著激流、摸著石頭過河——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堅持市、縣、鄉、村“四級聯推”和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改革。先后經歷了治混亂、堵浪費,破舊立新、建立新的體制機制和“治已病”與“治未病”并重,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三個階段。
2012年,三明開始了醫改。從“看病難、看病貴”入手,探索形成了“三醫聯動”“兩票制”“三保合一”等做法,并上升到國家層面在全國推廣,比如,國家醫保局成立就是參照三明醫保局模式。
三明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所釋放出來的紅利,實現了讓患者、醫生、醫院、財政(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中央深改組第21次會議聽取了三明醫改情況匯報;在中央深改組第27次和33次會議上,又充分肯定了三明醫改的做法。先后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全國醫改暨醫保制度改革現場推進會、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會上作典型發言。
然而,三明醫改其實是一場倒逼的改革。由于三明是老工業城市,退休人員比重較高,財政壓力比較大。還面臨著藥品流通混亂、藥價虛高,醫保多頭管理、重復參保,基金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2010年,三明城鎮職工醫保實現市級統籌,當年統籌基金虧損1.4億多元,到2011年,實際虧損量達到2億多元。這個虧損量當時在全省排在前列,占全市當年本級財政近15%,財政無法兜底。三明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啟動醫改。
突破口在哪里?
第一個動作,破除“以藥養醫”的藥品流通舊體制,取消藥品加成,切斷醫院與藥品、醫生與醫藥代表之間的利益鏈條,建立醫藥費用管控機制。
第二個動作,就是取消“以藥補醫”,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
第三個動作,通過藥品聯合限價采購,建立跨地區藥品采購聯盟,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行最低價采購,并嚴格執行“一品兩規”“兩票制”和藥品采購院長負責制、提升醫療服務價格等有利舉措,斬斷藥品和醫院之間的利益鏈條,擠掉從藥品到進入醫院過程中的“利益水分”。
醫院耗材的價格降了,醫生的勞動比以前值錢了,患者的負擔減輕了,這正是三明醫改帶來的紅利。
如今,三明醫改已進入“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第三個階段。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優質的醫療資源整合,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底”的牢筑,讓不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上級醫療專家的服務。
近兩年來,三明市積極響應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號召,以組建緊密型醫聯體(總醫院)為載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去年底,已在全市組建了12個緊密型醫聯體,分級診療制度進一步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數和醫療服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0.49%、16.17%。同時,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
從今年開始,三明實行(C-DRG)收付費改革,在二級公立醫院首次實現“同病、同治、同價、同質”,初步解決了醫療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金改升級
為農民鋪好致富路

村級融資擔保基金進一步創新擴面,農村金融普惠制改革成為全國試點。 周志鴻 攝
今年,沙縣村級融資擔保基金2.0版正式上線,高橋鎮官莊村村民徐道平成為首批受益者。他一舉獲得30萬元的貸款額度,為他擴大苗木種植規模解決了資金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土地、財稅等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三明農村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但由于農村缺少新型金融機構,農村擔保抵押品受法律限制,農村信用環境不容樂觀等影響,相當大部分的農戶在資金需求上難以得到滿足。
2011年12月,沙縣成為全國6個農村金融改革實驗區之一,為解決農民擔保難問題,推出村級融資擔保基金,在官莊村進行試點。
6年多來,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貸款推廣覆蓋了全縣120個行政村。截至今年3月底,累計發放貸款6917筆,6.55億元,緩解了“貸款難、擔保難”等問題,眾多農戶受惠。
2017年底,沙縣農商銀行全面總結了村級融資擔保基金的經驗,并針對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升級,創新推出村級融資擔保基金2.0版。
2.0版的村級融資擔保基金更加快捷、簡便、優惠、安全。
實行基金統一管理,追加農村產權作為擔保,并有村委會協助處置,更有保障。不僅盤活了“沉睡”資產產權,而且讓銀行貸款更加安全。為廣大農民進一步緩解了創業、興業過程中的資金難題。
沙縣的變化,僅是三明農村“普惠制金融改革”的一個縮影。通過大力發展以服務“三農”為主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三明又推出了“福田貸”“福茶貸”“福菌貸”乃至“福房貸”等多個特色“福農貸”產品。
以“福田貸”為例,永安市給予財政貼息支持,在金融機構7.08%的年利率基礎上,財政每年給予2.5%貼息,農戶實際只要承擔的貸款年利率為4.58%,比農信社農戶聯保貸款等品種利率低近一半。目前,“福田貸”在永安、沙縣、清流推廣,已完成授信9037戶、授信金額4.88億元,累計發放貸款7384筆(戶)、發放金額3.3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面向農村的普惠制金融改革還在向工業領域拓展。借鑒林權收儲按揭貸款成功經驗,推出了園區企業資產按揭貸款,為有產品訂單、有市場,但因資金周轉不暢,影響產銷經營的企業帶來了金融“活水”。這一做法入選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經驗案例并向全國推廣。
“金改”深入實施,不斷增點擴面,讓廣大三明農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開放熱土
打造區域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動車三明站 周志鴻 攝
連日來,200多名建設者奮戰在南龍鐵路三明站現場,為工程最后掃尾“添磚加瓦”。南龍鐵路全面竣工通車后,三明到龍巖只要50分鐘,到廈門只要2個小時。

三明機場 周志鴻 攝
隨著公路、鐵路、航空建設的快速發展,昔日藏在深山的內陸三明已經實現通江達海、聯南接北,成為我省重要交通樞紐之一。
得益于此,鋼鐵、水泥、機械、汽車、紡織、林產化工等三明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得到不斷發展壯大。
在“引進來”方面,圍繞三明產業布局和“一十百千萬”工程的實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在“走出去”方面,做大一般貿易、做強加工貿易、發展服務貿易,發展外貿綜合服務、跨境電商等對外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改善出口結構,促進外貿出口動能轉換。在優化貿易通關環境方面,深入開展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行動,推進跨境貿易“優流程、減環節、減單證、降成本”,進一步提升三明市的營商環境。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三明陸地港跨關區電子關鎖聯動模式取得歷史性突破。五年來,共為全市出口企業減免各類費用超過1億元,節省通關時間15萬小時。5年來,全市外貿出口累計達600.8億元,年均增長3.3%。其中出口“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達56個,累計出口33.3億美元,年均增長6.7%。
三明正在以多年來積累工業基礎和青山綠水兩大優勢,積極地響應、融入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的建設大局。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響應,主動融入協作區。一是抓項目策劃,總共謀劃13個總投資527億元的重大項目;二是抓工作對接,目前和廈門共對接52個總投資108億元的產業投資項目;三是抓好規劃的編制,積極參與閩西南經濟協作區的戰略規劃編制,并同時啟動三明市各專項規劃的編制。
如今,三明正在加快開展以審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務最好、門檻最矮、誠信最優為主要內容的“六最”對標活動,營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努力成為投資興業、就業創業的理想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