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仙:中國竹家居“第一鄉”的“吃竹”秘訣
2019-01-17 10:26:17邱慧敏 蘇春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茂林修竹 “一心劍”竹家居用品生產紅火 “三星竹木”的自動化生產線正在晾曬上漆的果盤。 ? 壯大竹林“金山銀山”延伸全竹加工產業鏈 中仙:中國竹家居“第一鄉”的“吃竹”秘訣 ●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邱慧敏 蘇春鳳 文/圖 “2018年加工毛竹30萬根,生產竹胚板1300立方米,產值2000多萬元。”1月11日,尤溪縣中仙鄉天然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啟濤報出了公司去年的“成績單”。 尤溪縣是“中國竹子之鄉”。近年來,中仙鄉做活做強“竹”文章,讓毛竹加工提效增值生“金”。當地竹制品從初加工走向深加工、精加工,從半成品到成品,從手工產品到數控產品,產品遠銷日歐美中東等地。竹屑、竹節等下腳料就地回收生產機制炭,竹梢、竹根加工成竹簽、竹筷、竹工藝品等。 點竹成金。去年7月,在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暨2018中國(上海)竹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中仙鄉榮獲全國首個“中國竹家居用品之鄉”稱號。 閩中竹鄉做大“金山銀山” 中仙鄉位于戴云山北麓,平均海拔650米,溫和多雨,竹林廣袤,是我省筍竹重鎮。 中仙鄉,竹文化積淀深厚。中仙民間詩社成立于1932年,詩社輯有《竹鄉情韻》詩集6期,“孿生兄弟貌尋常,一日三餐合力忙。苦辣酸甜皆首試,只為眾庶口生香。”這是當年一位草根詩人以竹筷子為題的詠竹詩句。 據《中仙鄉志》記載:1990年全鄉毛竹林面積4.4萬畝。隨著國家林業富民政策和“林權三定”工作的落實,林農護林耕山的積極性高漲。中仙人愛竹用竹,衣、食、住、行處處不離竹,用蒸籠、籃子、屏風、竹床等日用品,還有燈籠、舞燈獅、舞龍燈等自制藝術品。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筍竹加工企業,進行竹片、竹簾等粗加工,竹農也會賣點竹子、冬筍。”鄉林業站站長郭尚圣介紹,當時竹產業規模小,效益低,從業者也很少。 經過30多年培育,現在中仙鄉竹林面積11.4萬畝,其中毛竹林10.1萬畝,小徑竹林1.3萬畝;年產竹材310萬根,生產鮮筍2.8萬噸,成為我市“十佳毛竹鄉”,玉溪村曾被評為市“十佳毛竹村”。 如今中仙鄉村村有毛竹林。“華仙600戶村民家家有毛竹,多的有50多畝。”華仙村村支書黃事團說,毛竹兩年砍一次,畝產值均達1500元,另外賣冬筍、筍干,多的年收入1萬多元。 中仙鄉堅持科技提升導向,加快竹林豐產培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帶動竹業增效和竹農增收。全鄉已建立竹林豐產基地3.6萬畝,毛竹林豐產基地畝立竹量達170至210株,畝均年產值超過1400元,中、小徑竹豐產基地畝均年產值超過800元。 “全鄉現有竹林經營者1.3萬人,竹山經營人均4015元。”鄉企業站站長池金淑介紹說,毛竹就是中仙人的“金山銀山”。 延伸產業鏈實現“全竹變寶” 竹子全身是寶。如何“吃”下一根根竹子?中仙鄉著眼于產業鏈“填平補齊”,引導竹產業加強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轉型、提升發展,打造竹產品品牌。 “中仙的竹子更粗壯,竹節長、品質好,收購均價每噸達550元,比其他地區高近50元。”池金淑說,這也是大型竹企選擇落戶中仙的一個重要因素。 2004年,三星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成立,生產竹家具板、竹臺面板等竹胚板,當年產值300萬元。“竹胚板競爭大、利潤低、庫存多,我們延長產業鏈,消化庫存,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競爭也更有優勢。”公司負責人吳佐魁說,2016年業務延伸,又成立了一心劍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發展各類竹工藝品。 同時成立設計團隊,投入300萬元技改,現有先進生產設備25臺套,帶動當地100余人就業。三星竹木年產竹胚板2700立方米,產值達1600萬元。一心劍自主設計生產衛浴、廚房、沙拉碗、調味品架、家居用品等10余個產品,主要銷往歐洲,產值達1500萬元。去年上海竹博會,一心劍生產的“竹制小圓凳”“竹制果盤系列”分別獲金獎、優質獎;三星竹木生產的“竹制小書桌”獲銀獎。 三明竹木落戶中仙后,“天然”“尤美”“新輝”“興藝”“昊盛”“榮福”等竹制品加工企業隨之興起。“天然”2012年創建,從加工竹簾條改為生產竹胚板,廠房從4000平方米擴建至近萬平方米,產值從700多萬元提升到2000多萬元,成為當地龍頭企業。 毛竹生產除了成品外,還產生竹屑、竹節等很多下腳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負擔。“每天下腳料將近100噸,自己燒鍋爐外還剩下很多,運到城關、洋中去,運費也是一大筆錢。”吳佐魁說,“現在當地就有專門的廠回收再生產,解決了我們末端的問題。” 一心劍隔壁就是恒昌炭業制品廠。這家廠回收竹企的竹屑,生產機制炭,年消耗竹屑1000多噸。尤美工藝品廠則“吃”下全鄉的竹梢、竹根等,既加工竹簽、竹筷,也生產竹工藝品等。 把每根毛竹原材料“吃干榨盡”,現在從竹林種植到加工銷售,中仙鄉竹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筍竹加工發展為竹地板、竹膠板、竹香芯、竹制工藝品、竹家具、竹筍加工制品、竹炭制品等七大系列130多個品種,實現全竹利用、“變廢為寶”。目前全鄉竹材加工企業14家(產值上千萬元的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毛竹材的能力超過400萬根,已開始“吃”起周邊地區的竹原料。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