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八閩紅色文物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019-07-18 11:09:31?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寧化淮土鳳山紅軍出發地。(吳立銀 攝) (二) 地處中國東南一隅的福建,面山而立,向海而生,文化多元,文物豐富,全省已登記33251處不可移動文物,現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更是一塊光榮的紅色土地,整個福建都是老區,閩西和江西贛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蘇區。光輝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為福建積淀了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遺產,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革命文物資源。據現有調查統計,福建全省擁有革命文物1832處(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19處。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中,確定福建全省45個(不含重復)縣區納入原中央蘇區片區、海陸豐片區、閩浙贛片區分縣名單,名列全國前茅。 三明與龍巖接壤,二者合并為地域概念上完整的閩西,也是福建的客家聚集區。龍巖的長汀與三明的寧化歷史上同屬汀州府,比鄰而居,比肩而行,恰似若隱若現般的客家雙星。斯諾《西行漫記》記載毛澤東同志的講述,二萬五千里長征“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長汀、寧化正是那個“福建最遠的地方”,與江西瑞金、于都同為長征的4個出發地,長征中絕命后衛浴血湘江的紅34師官兵主要來源也是長汀與寧化。1929年3月,毛澤東同志率紅四軍首次入閩,打下長汀城,籌款5萬大洋,第一次統一了紅四軍軍裝,又在辛耕別墅擘畫了中央蘇區的宏偉藍圖。不到一年后的1930年1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紅四軍轉戰江西,途中揮筆寫下了《如夢令·元旦》,讓寧化躍然于膾炙人口的光輝詞篇:“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寧化,畫壇“揚州八怪”之黃慎、書法“南伊北鄧”之伊秉綬等文化名人的故里,在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熱潮中,沉淀了許久的客家精神如火山迸發,熔鑄為革命熱情,在中央蘇區建設發展過程中,它不僅為蘇區常年提供著“千擔紙,萬擔糧”等有力的后勤保障,而且為革命輸送了兵源,妻送郎、父送子、一家兄弟齊上陣的場景司空見慣,寧化全縣13.7萬人,1.3萬人投身于革命洪流。 寧化革命紀念博物館有一件珍貴文物當屬鎮館之寶,那是全國唯一完整的一本《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寧化縣泉上鎮老紅軍羅廣茂在土地革命戰爭年代使用并保存下來,他當年就是按此譜吹出紅軍的“密電碼”。“人在,號譜就在”,這是他的職責,也是他的生命。可惜,羅廣茂1934年作戰負傷四處藏匿,顛沛流離中軍號譜不知去向,到處尋找而無果,整日心事重重,直到40多年后,羅廣茂在拆建家中谷倉時,意外發現了被油紙包裹的軍號譜,他霎時淚流滿面,失聲痛哭。這本《軍用號譜》和它背后的故事,記錄著忠誠、犧牲和信仰。紅色故事組歌《軍號嘹亮》和電影《我的軍號》講述的都是這個故事,讓觀眾心緒難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