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八閩紅色文物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019-07-18 11:09:31?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永安馬洪村少共國際師指揮部舊址,被稱為“紅軍標語的博物館”。 (三) 紅軍標語曾被稱為“第二武器”,對于今天的學者而言,它是解讀光輝歷史的密碼,再現崢嶸歲月的光盤,彌足珍貴。這些紅色資源和文化遺產遍布八閩大地,閩西為甚,其中永安一地紅軍標語在全國罕見,僅馬洪村少共國際師指揮部舊址發現的紅軍標語、漫畫和留言條多達200多條,被稱為“紅軍標語的博物館”。 抗日戰爭時期,烽火連天,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永安,使默默無聞的山城永安名噪一時,成為福建戰時的省會長達七年半之久,也因薈萃中國東南半壁的文化名士而聲名鵲起。彼時,永安一城,出版社近30家、印刷所達20家、書店17家、報紙12種、期刊130種、專著800多種,新聞通訊機構4家,還有文化學術團體40余個、藝術劇團10多個,郭沫若、馬寅初、巴金等100多位著名作家、學者在永安進步刊物發表過作品。數十年光陰飛逝,永安的抗戰遺址依然如故,真實而有序地集中在永安城區西南郊5公里處的吉山村。為更好保護利用革命舊址,永安在培育文物安全志愿者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道路。2019年,國家文物局在陜西、福建兩省率先開展“中國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動”試點工作,永安市榜上有名。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是全社會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合唱。今年1月,《福建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意見》《福建省文物建筑認養管理規定》相繼出臺,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和熱情度不斷高漲,長汀的革命舊址星羅棋布,單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辛耕別墅、福音醫院等6處。長汀群眾以紅色革命歷史為榮,成立了30多個民間保護者協會,一址一會,有的放矢,協助文物部門進行日常管理、安全檢查,籌集民間資金、組織志愿者參與文物保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