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黨的地下交通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復員后他當了一名鐵路裝卸工
2019-07-22 16:23:38?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黨的地下交通員 在接受記者采訪前,胡元祥從房間里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寶貝,其中有一個紅色小本子,封面上印有一顆金黃色的五角星,下面標有“‘五老’榮譽證”5個字樣。 老人一邊介紹,一邊打開這本榮譽證書,上面寫著“胡元祥同志系連江縣敖江鄉(鎮)仔洋村(街)人,于解放前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是老地下黨員,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特發此證,以作紀念。” 這是1985年11月,連江縣人民政府給胡元祥頒發的榮譽證書。從這一本小紅本子說起,老人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參軍前我是農民,在家里幫忙種地。”胡元祥老人告訴記者。臨近解放時,這個小山村的寧靜被打破了。胡元祥回憶,當時,國民黨到處抓壯丁,村里的很多青壯年都被抓走了,那段時間的日子他過得心驚膽戰,東躲西藏。 “一聽到風聲,我就躲進家里的閣樓里。”胡元祥回憶,“經常一躲就是大半天或者一天,蹲在上面不敢動,生怕鬧出了動靜。” 當時,村里有一名共產黨地下交通員,負責傳遞秘密情報,平時與胡元祥多有接觸。他覺得這個小伙子不錯,有意要將胡元祥發展為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在平時傳遞情報時,他便有意帶著胡元祥一起行動。 有一天,這位地下交通員得了重病,咳得厲害,臥床不起。于是,他將胡元祥叫到床前,將傳遞秘密情報的重任交給了胡元祥。胡元祥答應了。不久后,這位老交通員病逝,胡元祥接過了這一“接力棒”。 “他不相信別人,只相信我。”接過任務時,胡元祥雖然覺得以后隨時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但這是一項光榮的使命,他鐵了心要完成好它。從靠山的仔洋村出發,再到臨海的連江縣城,此后,他每次都按時完成任務。 “他們在紙條上記下幾個字后,我拿著字條即刻出發。”胡元祥說,“路上怕遇到敵人泄露了機密,為了確保情報萬無一失,我出門前在身上的衣服找一個破洞或撕開一個裂縫,將字條塞進衣服縫里,這樣不容易被發現。” 所幸的是,胡元祥每次執行秘密任務都很順利,在途中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也沒有發生危險的事件。就這樣,胡元祥帶著秘密跑了好一段時間,而具體干了多久,老人現已經記不清了。 據老人回憶,當年傳遞信息時靠的是單線聯系,至于對方是誰,是否還有其他同仁,他全然不知。好多年后,他才聽說,當年其實還有另外一名地下交通員和他一起奮戰,而他到底是誰,至今也未能知曉。 解放戰爭結束后,胡元祥回到家中又干起了老本行——種田。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胡元祥一家7口人,有5個兄弟姐妹,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僅靠家里的幾畝地,根本不足以養活一家人。農閑時,胡元祥就到福州市區拉黃包車。本以為能貼補點家用,但在大街上還是經常遇到反動派殘余勢力,生活不易。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胡元祥感到迷茫。 日子一天天過去,父母見胡元祥也已老大不小了,尋思著給他定門親事。于是,父親托人給胡元祥介紹了現在的妻子蔣招招,不久后兩人便定下親事。 1950年,美國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戰火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為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全國上下很多有志青年參加了抗美援朝戰斗,成為一名志愿軍戰士。 得到這一消息后,胡元祥告別了父母和未婚妻,背上行囊就到了參軍報名地點。“我要報名,我要加入抗美援朝戰斗!”到達報名點后,胡元祥在人山人海中高喊著自己要參戰的決心。 “如果是加入抗美援朝的隊伍,我們可以被優先錄取。”1951年,胡元祥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第二批入朝志愿軍,胡元祥成為27軍80師238團一名炮兵戰士。 “火車一過鴨綠江,我們就下了車,接下去的路程全靠雙腿跑,頭上有很多美國的飛機在巡邏。”回憶當年坐火車穿過鴨綠江情景,老人依然歷歷在目,“因為怕被敵機發現,飛機飛過頭頂時我們就躲在草叢里不動,飛機走后,我們開始跑路前進,這樣徒步跑了半個多月才到達目的地。” 到了目的地后,胡元祥和戰友住在防空洞里,為的是把部隊和大炮藏起來,以防被敵人發現。此前,胡元祥并不懂炮,到了朝鮮,他這才真正開始學怎么打炮。胡元祥回憶,當時有一位軍官在戰地現場授課,部隊駐扎下來后,并沒有與敵軍發生過正面交鋒。 “當時我們使用的大炮,后坐力很大,后面30米內是不能站人的……”聊起往事,老人神采飛揚,“開始我們用的是我們國家自己造的大炮,平衡力差,容易倒地,后來用的是美國佬造的大炮,他們的大炮確實更好。” 在朝鮮呆了多久?又在那里過了幾個春節?老人已記不清了。他說,那時候根本沒有心思想這些,與打戰無關的事情早就拋之腦后,時刻做好打仗的準備。到了寒冬,最讓老人難忘的是鴨綠江上的皚皚白雪,以及迫不及待想回家的心情。 “我們每個人腰上都別著4枚手榴彈,出門經常一踩到雪地里就摔個四腳朝天,手榴彈硌著我們的腰,疼得我們哇哇叫。”胡元祥老人呵呵笑著說,“每周我們去炊事班領一周的口糧,當時國內物資很緊缺,可我們吃得飽穿得暖,黨和政府很關心我們。” 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由于軍隊的保密性,胡元祥沒給家里寫過一封信。“這期間他杳無音訊,我足足等了他4年。”妻子蔣招招今年87歲,很多事已記不清了,唯獨這件事她經常和孩子們提起,“我的父母以為他犧牲了,要給我介紹別人結婚。” “不行,我一定到等到他回來!”每當父母提出讓她改嫁時,蔣招招都這樣堅定地拒絕了他們。戰爭結束后,胡元祥帶著400元錢回到了家中,家人喜極而泣,尤其是未婚妻蔣招招。 在老人珍藏的寶貝中,有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徽章的正面寫著“和平萬歲”,背面印有“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贈”的字樣。老人將它拿出來后,用手擦了一遍又一遍…… 它,記錄了當時的戰況,也見證了胡元祥一生最大的榮譽。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