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黨的地下交通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復員后他當了一名鐵路裝卸工
2019-07-22 16:23:38?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回到家鄉,胡元祥與蔣招招完成了一場遲到的婚禮。結婚時,一座茅草屋里擺兩把長條凳,這便是他們的家了。在這里,他們共育有3個女兒和2個兒子。 因為當過兵,胡元祥回來后被村民選為民兵隊長,每天負責到家里對面的山頭上站崗。在妻子的印象里,那時的丈夫幾乎是不著家的,就連生孩子他都不能在身邊照顧自己。 鷹廈鐵路是我省第一條干線鐵路,也是第一條出省鐵路通道。1955年2月21日,鷹廈鐵路正式開工,1958年1月3日,鷹廈鐵路全線通車運營。 鷹廈鐵路通車運營后,1959年起,胡元祥調至鷹廈鐵路工作,他先后到了來舟、沙縣、洋口、三明等鐵路部門工作。 “當時家里很窮,離開家時,父親一挑扁擔就挑起了家里的所有東西。一頭挑著一口鍋,另一頭挑著一個籮筐,籮筐里放著年幼的我,全家就這樣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故土。”大女兒胡真珠說,到鐵路工作后,父親成了一名裝卸工,負責裝卸火車上的貨物。 “哎呦嘿,哎呦嘿……”老人不自覺地哼起了當年大家一起扛貨包的口號。回想起這段日子,老人直搖頭,那時裝卸貨物靠的是手搬肩扛,干的全是體力活,非常辛苦,“實行兩班倒,早上8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有時候為了搶卸,來不及吃飯是常有的事。” 而這些粗重的體力活中讓老人覺得最吃力的是扛棉花。貨車一到,架上兩根板條,大家就趕緊忙活起來,一捆捆棉花被壓縮成一個個長方形的包,一捆大約250公斤,一節車廂約60噸,一趟下來往往揮汗如雨,精疲力盡,經常累到連路都走不動了。 跟隨丈夫來到鐵路部門,蔣招招成了鐵路的“家屬工”。大米、面粉、磚頭、煤、礦……很多貨物她都幫忙裝卸過。 1978年,因為鐵路部門的裝卸工可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55歲的胡元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兩代人的見證 循著老父親來時的路,胡元祥的大兒子胡亨明和小兒子胡亨新也先后到鐵路部門工作,現在分別擔任原三明站客運值班員和三明北站客運員。 一家兩代人,共同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三明鐵路的發展變化。 前不久,老人在兒女的陪同下,來到南龍鐵路三明站。走進寬敞明亮的候車大廳,站在站臺上,看見風馳電掣的動車從身邊呼嘯而過時,老人的心情異常激動,拉著老伴在動車前忙著合影,拍了一張又一張…… “現在國家強大了,鐵路發展太快了,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自豪。”望著眼前這條熟悉又陌生的鐵軌,老人豎起了大拇指,“跟我工作時相比,鐵路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以前的火車是燒煤的,我們在裝卸的時候,煤渣經常鉆進鼻孔、喉嚨和頭發縫里,一天下來我們的臉黑乎乎的。”胡元祥老人回憶說,“現在你看動車的車廂里,干凈又明亮,看起來很舒適。” 1998年,胡亨明成為一名客運值班員,負責接發列車。從小就跟著父親輾轉到多地的鐵路部門工作,他也是我市鐵路發展變革的親歷者之一。 在胡亨明看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不管是貨車還是客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貨車一節車廂的載重量大概30噸,后來發展到40噸、50噸,現在一節車廂可運輸70噸的貨物。”胡亨明說,“70年代大多運輸的是木頭、竹子、磚頭、水泥等,現在運輸的是各種大宗貨物。” 而客車變化更為明顯,胡亨明回憶,原先的綠皮火車車廂里面放的是木頭凳子,沒有風扇沒有空調,是典型的“悶罐子”車。后來,車廂里的坐騎換成了皮質的,車廂頂上安裝了風扇,再后來安裝了空調,時速由原來的40公里每小時,經7次提速后,現在的時速可達近80公里每小時。 “現在的動車時速已經達到近200公里每小時,翻了好幾倍。”除了提速外,讓胡亨明最大的感受是現在旅客出門不再那么擁擠了,“過去,尤其是春節、國慶等節假日,因為太多人來不及上車,以前很多人是爬窗戶進去的,上了車如果能在廁所找到一席之地,算是幸運的了。” “鐵路真正發生較大的變化,要從2000年之后說起。”三元區站黨總支部書記王平有感而發,“90年代我去南昌上大學,當時的快車要坐12個小時,現在動車只需要2個多小時。” 和胡亨明一樣,王平也深有感觸,他說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由于客運能力不足,遇到客運高峰時,車站會臨時調整將貨車改成客運棚車,車廂里沒有燈也沒有廁所,大家都就著車廂底板席地而坐,一到停靠點,大家都到軌道兩旁“方便”。 “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旅客出行質量的提升。”在鐵路工作20多年,王平說,“以前買票要排好幾個小時隊,現在可以通過手機網上購票、電話定票等,買票十分方便。”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采訪結束時,胡元祥老人站起來,給記者唱起了《我是一個兵》這首歌,歌聲鏗鏘有力,唱出了他對祖國的錚錚誓言,也唱出了那段無悔的崢嶸歲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