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五十載,一碗擂茶顯真意
2019-09-06 17:12:42?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c23218ea6715a7d765b674cae1d44b0d 五十載情系擂茶 謝武秀經常參加擂茶文化表演。受訪者供圖 在將樂,幾乎家家戶戶都常備著擂茶“三寶”——陶制擂缽、木質的擂棍和竹制的笊籬,擂擂茶、食擂茶的傳統習俗滲透到將樂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屋喬遷、紅白喜事、開業慶典、歡慶佳節等,都要以擂茶款待佳賓。 自小隨外公外婆生活的謝武秀,從小看到外婆擂擂茶,她便著了迷。7歲開始,扶擂缽、洗芝麻、拿笊籬以及擂茶制作過程中的每一道步驟,她都熟知,就連和小伙伴玩游戲也都是“擂擂茶”。因此養成了飲食擂茶的習慣,至今制作擂茶已有50多年。工作后,雖從事的是財務工作,但她對擂茶的熱愛卻絲毫沒有減退,得知她所在單位要舉辦客家擂茶技藝比賽,她便積極報名。只要是跟擂茶有關的活動,總是少不了她的身影。 “還記得那是2017年5月參加比賽,將樂下起了大雨,為了不影響擂擂茶的表演效果,我堅持冒雨參賽。”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比賽她獲得“將樂縣第十屆‘玉華洞杯’擂茶風情展演暨客家擂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選拔大賽”金獎。 2010年,退休后的謝武秀便一心撲在擂茶制作技藝與擂茶文化的傳播上,是將樂遠近聞名的擂茶情癡。她曾連續參加了10屆“將樂縣擂茶風情展演大賽”;多次代表縣里參加有關擂茶制作展示的展會和文藝表演;參與指導、表演的健身舞《敬上客家幸福茶》在2014年8月的省、市音樂舞蹈節廣場舞比賽中獲得多個獎項。 在當地風靡一時的擂茶健康保健廣場舞,便是由謝武秀根據多年擂茶制作展示和擂茶文藝作品表演的心得體驗,結合保健茶飲和保健鍛煉編創出的,也是她對客家擂茶文化的巧妙解讀和應用。 摸索下發展擂茶產業 頭頂“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擂茶)之鄉”稱號,如何把文化轉化為經濟動能,讓擂茶走得更遠,地方政府與擂茶手藝人都在共同摸索著。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很多年輕人拋棄了擂茶的食用功能。為了弘揚擂茶文化,將樂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曾舉辦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擂茶節”;2006年起舉辦一年一度的擂茶風情展演大賽;2007年,在將樂東門文化廣場建造了吉尼斯紀錄中“最大的擂茶缽”銅雕。2011年、2013年,將樂縣政府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盛會。以文旅融合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擂茶更廣為人知。 當今社會盛行五谷雜糧飲食文化,而擂茶元素正屬于五谷雜糧系列,其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潛力,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謝武秀表示,她帶著擂茶去參加廈門文博會時就發現,擂茶在會上很受歡迎。另外,將樂擂茶與臺灣擂茶同出一源,擂茶文化可以作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有需求就有市場,將樂的擂茶人開始考慮量化擂茶配方,將擂茶包裝成原味和添加中草藥兩個品種,從而進行商業生產。 “我現在帶了六個徒弟,經常到各地區開展擂茶表演和文化交流。”謝武秀說。說是徒弟,實則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摯友。他們一起參加表演,研究擂茶文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擂茶走得更遠。 謝武秀為當地青少年展示擂茶的制作過程。受訪者供圖 非遺進校園是近幾年來許多非遺項目煥發新生的有效方式,將樂擂茶也不例外。以活動為載體,展示擂茶文化;以課堂教學為途徑,傳承擂茶技藝;將擂茶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在教授擂茶制作技藝的同時通過擂茶歌、擂茶舞、擂茶操等多種表演形式弘揚傳承傳統文化。 這一切,謝武秀都是義務的。讓家鄉這碗美好的茶香飄四溢,是她不懈的追求和夢想。“能夠把擂茶文化帶到地方,向更多的人展示擂茶的文化魅力和家鄉的獨特風情,是我最大的動力。”談及初衷,謝武秀只是樸實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