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社區管理難如何破題”系列報道三:怎樣讓物業服務“質價相符”? 東南網5月2日訊(本網記者 練為泉)社區管理關系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近段時間,東南網圍繞“社區管理難如何破題”推出系列報道,并就市政協委員調研提出的“社區管理存在三方面問題”,分別從怎樣讓物業服務“質價相符”、如何制約業主的違規違約行為兩方面,走訪了物業行業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提供了一定的意見建議。關于業主委員會(業委會)“組建管理還不規范”問題,東南網記者本期將重點深入社區進行采訪。 業委會由誰管? 作為業主與物業公司的“溝通橋梁”,業委會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東南網記者從三明市城市管理局獲悉,至目前,三明市共有住宅小區1212個,其中全市成立業委會的小區占比33.58%。 三明市政協調研后,認為目前業委會的組建管理還不規范——有關法規規定“可以成立”業委會,但對業委會是否必須成立卻未做硬性規定;對業委會的運作缺乏監管依據,基本上處于監管盲區,加上成立業委會要求召開全體業主大會,組織實施難度大,導致一些小區長期無法成立業委會;有的雖然成立了業委會,但是運作不規范,收益未公開透明,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現象,其作用難以發揮。此外,個別業委會成員濫用職權,造成業主或物業企業的合法權益受到傷害等等。 從近期三明出現的一系列業委會被質疑或投訴事件,如永安市豪門御景二期業委會被質疑違規使用公維金;三元區萬達華府業委會被投訴私自決定公共收益使用權;三明山水御園業委會被質疑申請使用公維金手續漏洞百出……可以說明,社區管理中同樣需高度重視規范業委會建設,強化監督管理。 業委會在社區管理中舉足輕重,應由誰來管?根據《福建省物業管理條例》,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定職責負責轄區內物業管理活動的指導、協助和有關監督工作。 但三元區城關街道一名工作人員對此表示,“業委會是由街道和社區指導、協助和監督,但是發現業委會出現不合規的行為,我們只能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沒有處置其行為不整改的權限。” 三元區城管局鄭副局長也坦言,“目前有的業委會已出現損害群眾利益的情況,但即使收到群眾的求助,部門卻沒有處置權,而群眾基本上不會控告業委會,因為所需訴訟的成本較大。”因此,鄭副局長建議,應對業委會有明確的監管措施,并給予城管部門、公安部門或者街道辦事處對其有相應的處置權。 對此,三明市政協委員也提出,要發揮法治作用,推動小區管理規范化法治化。如切實推進訴源治理,建立司法、公安、法院、城管等多部門統籌協調機制,明確公共服務進小區的范圍和內容,從法律層面和執行層面,創新推動“城管執法進小區、治安交警進小區、糾紛調解進小區、司法仲裁進小區、法律咨詢進小區”等“法治進小區”體制機制,并常態化開展“民生保障進小區、文化服務進小區”等活動,以源頭預防、端口前移、聯動聯防等方式,賦能小區基層現代化治理。 業委會如何管? 采訪中,對于如何強化業委會監督管理,社區也有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三元區徐碧街道六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吳閣墩有自己的心得。位于六路社區的“中央領域”是市區的標桿小區,已兩次獲批和諧業委會和五星小區稱號。吳閣墩告訴記者,“我們推行從內而外的監督管理,涉及小區的各類項目都要經過居民同意,大幅度限制和規范業委會行使小區的權力,從而促進小區的健康發展。” 中央領域小區有1200多戶,各類項目都經過居民同意是如何做到的?“首先,由居民代表進行監督。”吳閣墩介紹,徐碧街道對中央領域小區的物業管理和業委會施行規范化管理,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其中樓棟黨小組推選樓棟長作為居民代表,在小區各類項目的實施時收集該樓棟居民意見,并轉達業委會。該小區在2022年12月曾開展修建籃球場項目征求意見,有居民表示修建籃球場會影響休息,該居民所在樓棟的樓棟長作為居民代表,幫助本樓棟居民發聲,最后業委會聽取了居民意見,沒有再進行籃球場項目。“其次,中央領域小區根據《福建省物業管理條例》成立了監事會,監事會成員由具有管理經驗的退休老干部擔任,可以有效防止業委會違規。最后,對于業委會主任,該小區明確要求業委會主任由黨員擔任,加強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吳閣墩說。 圍繞“業委會如何管”,城關街道山水社區副主任孔敏捷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目前村委會的選舉和監管都是規范化、嚴格化運作,業委會的有關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參照村委會管理?” 三元區城管局一工作人員還建議,“是否參照自治管理委員會來管理?”記者從三元區城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三元區410個住宅管理小區中,有80個小區成立了業委會,還有60余個小區嘗試出居民業主自治管理的新路。 東霞社區是一個有著40余年歷史的老舊小區,也是三明市最早成立自治管理委員會(自管會)的小區,形成“以德治為主導、以法治為保障、以自治為基礎”融合貫通管理模式,讓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昔日,該小區公共管理服務落后,小區停車不規范,2019年,小區車輛管理小組正式成立,通過居民自薦、代表推薦等方式,選舉出4名黨員3名群眾,共7位代表。管理小組采納大多數居民的意見,對進出車輛進行摸排登記,短短幾天時間,小區的車輛停放有序、進出暢通,結束了外來車輛亂停的歷史,小區自管會雛形自此形成。之后,從綠化到路面清潔,從老舊小區改造到基礎設施維護,小區里的大事小情,大家都習慣讓自管會出面協調解決,小區的公共收益則用于小區日常維修和安保、保潔人員的工資支出。 對業委會的管理,無論是徐碧街道從內而外的監督管理模式,還是參照村委會或自管會的管理模式,這些模式歸根到底是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因業委會在社區管理中舉足輕重,如何強化業委會監督管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